【省市媒体看沙洋】官垱双冢:夯基础 兴产业 122户村民脱贫摘帽

05-18 15:53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从今年4月底,本台选取全市18个重点村、6个新农村建设具有标志意义的地方,开展“荆楚风采•温暖的回响”记者蹲点大型采访活动。深入宣传党带领人民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全方位展现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奔小康的精神风貌,贫困群众生活的喜人变化;充分展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荆门篇章、荆门担当、荆门作为。今天将播出第一篇《官垱双冢:夯基础兴产业122户村民脱贫摘帽》。

在沙洋,省级贫困村——官垱镇双冢村,在疫情过后,正式吹响了决战决胜的号角。

在双冢村四组一处刚刚收割的油菜地里,双冢村种养殖大户郑千山和爱人一大早就开始在田间施肥。

沙洋县官垱镇双冢村种养大户郑千山:“(为什么田不耕就直接撒?)撒完之后,浇了水再来整,劳动强度就小一些。”

今年56岁的郑千山,从1991年开始一直在外做生意,2016年,在外闯荡多年的他,回到家乡开办家庭农场,养殖生猪、小龙虾,种植再生稻。目前,已先后流转村民田地200多亩。几年下来,养殖场年出栏规模达到700多头,并成功带动周边十多个农户到种养殖基地打工增收。

沙洋县官垱镇双冢村种养大户郑千山:“流转了之后第一个就是可以利用他的田,我们把环保这一块,猪尿猪粪我们可以把它消化掉,不会污染环境、不会损害周边老百姓的利益。”

沙洋县官垱镇双冢村党支部书记赵奎:“我们整个村像郑千山一样的总共有六户,一个家庭农场经营100多亩田,他们的收入也稳定,带动周边的贫困户也增了收。”

今年76岁的双冢村贫困户王青皆和三个儿子一共有三十多亩地,因儿子们常年在外,老两口年纪又越来越大,种地力不从心。2018年,经过协商,他将所有田地全部流转给了郑千山,每年坐在家里就有了一万多块钱的固定收入。再加上闲暇时打点零工,每年又可以增加两三千元的“零花钱”。见到王青皆时,正赶上扶贫工作队驻村干部到他家走访,听取他家的危房改造意见。

沙洋县官垱镇双冢村村民王青皆:“(房子)搭(油布)已经有九年了,它漏得可以用盆子接起。一个是高处漏,一个是做了31年的砂灰都起空了。砖缝里也进水。”

王青皆夫妇居住的房屋,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因为涉及到自己出部分费用,他的房子一直没有改造。夫妇俩经济改善后,危房改造的事情也提上了日程。

荆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双冢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余清发:“最近就准备请施工队伍开始进行施工,准备在六月份全部改造完成。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改造了63户包括维修,包括重建,整个投资将近是一百万。”

沙洋县官垱镇双冢村,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663户2617人,其中,原熊坪片区属省级贫困村,片区273户,就有125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420多人。一没资源优势,二没产业支撑,为了能够早日甩脱穷帽子,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一班人,决定从发展产业和改善基础设施入手。稻虾连作就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从2016年开始,双冢村稻虾连作产业的面积从500多亩迅速发展到5000亩规模,年创产值800万元。全村660多户村民有近一半村民从稻虾连作当中受益。

沙洋县官垱镇双冢村村民范维林:“我平时要用钱,我就把虾子一卖就可以了。”

荆门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吴优:“我现在在双冢村的熊坪港坝上,始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熊坪港坝是双冢村村民出行和农资运输的主要通道,在2018年之前,它还只是一座简易的U字型滚水坝,一遇大雨天洪水漫溢,村民的出行就会受阻, 2017年上半年,驻村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140多万元对滚水坝进行改造,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据了解,2015年以来,双冢村通过争取各类项目扶持,累计修建通村组水泥路11.5公里,机耕渣石路4公里;争取资金145万元修建村滚水坝港坝一座,新建、维修泵站14座。截止2020年4月,全村1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29人,累计脱贫122户426人,依托产业带动,最后3户3人也将于2020年底前全部脱贫摘帽。


来源:荆门广播电视台

编辑:曹春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