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媒体看沙洋】初冬又闻新谷香

11-26 09:45  


再生稻正在收获装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孟静 摄)


11月13日,立冬节气已过。沙洋县毛李镇,初冬暖阳照耀着饱满的稻穗,把大地染成一片金黄。

初冬时节,为何还有稻谷在田?原来,毛李镇6万亩再生稻再次迎来丰收季。

再生稻,俗称“一种两收”,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利用头季稻桩上的腋芽,通过肥水管理,使休眠芽重新发棵、长穗、结实。

2012年起,沙洋县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从80亩起步,建设“一种两收”高产模式示范基地。通过近几年的示范引导,毛李镇再生稻已突破6万亩。

省工省药的再生稻

轰隆隆……收割机在田间往返穿梭,稻草就地粉碎还田,新打的稻谷压矮了农用三轮车,再获丰收的农民,脸上乐开了花。

“今年雨水多、光照少,产量比去年略低。”毛李镇毛李村7组村民朱必贵说,再生稻亩产330多公斤,虽然比不上去年的400公斤,但也算得上丰收了。

64岁的朱必贵,种再生稻已有7个年头。他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总共种了14亩水田,头季中稻加上再生稻,种田收入就有3万元。“种再生稻不费工,加上打零工收入,一年有五六万元,生活是不愁了!”

说话间,村民肖永久开着三轮车来到田边,车上堆放着一袋袋油菜种子。“这些油菜是作为绿肥还田的,把土地养一养,来年再生稻长势和品质更好。”肖永久告诉记者,再生稻是在稻桩上重新发苗、长穗,不费工,不打药,还省肥。

毛李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李旭东介绍,毛李镇对再生稻田间管理已摸索出一整套技术规范,科学管水、合理追肥、病虫害防治、再生稻收割等形成技术体系,引导农户按照规范加强生产管理。同时,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在毛李镇也建设了再生稻技术示范基地,农民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单产保持稳定,品质逐年提升。

“农村人口逐步老龄化,劳动力极度缺乏,推广再生稻这种省工、省时、效益高的轻简栽培模式,是大势所趋。”李旭东说,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再生稻的推广已逐步从政府引导转向农户自发。

示范区亩产412.5公斤

种植再生稻,最高产量和效益如何?

“412.5公斤!”11月3日,在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邀请下,华中农业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在沙洋县毛李镇再生稻示范区进行测产。

省农科院粮作所专家李阳介绍,沙洋县水稻面积123.6万亩,其中再生稻面积40余万亩,项目示范面积5.61万亩,主要涉及3个镇24个村,本次测产地点在毛李村随机选择了两个田块。示范田块水稻品种为“天两优616”,采用了规范化育秧技术、机械化栽插技术、应变式水肥管理技术、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测产数据显示,示范田块的头季稻产量为692公斤/亩,再生稻产量为412.5公斤/亩,合计1104.5公斤/亩。按照2020年中稻籼稻谷最低收购价格计算,项目示范田块亩产值2805.42元/亩,亩成本785元左右。综合计算,示范田块亩收益2020.42元。

“再生稻刚开始亩产只有几十斤,效益不明显。”李阳说,通过这几年的再生稻品比试验,以及总结肥水管理、留桩高度等各项试验的成果,已经研究出了一整套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形成了“稻-再-肥”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模式。“这为再生稻的推广打下了技术基础。”

再生稻米品牌尚需培育

再生稻为农民增产、帮农民增收,再生稻产品市场是否认可?

在毛李镇一处大米加工厂,工人们正在把一袋袋再生稻稻谷倒进加工机器。随着机器轰鸣,再生稻被加工成大米,包装成10公斤的小袋包装。米厂外,不时有拖拉机运来刚收获的再生稻进行加工。

米厂负责人张平带着记者参观大米仓库,一袋袋稻米码放得整整齐齐。“这些都是今天新加工的再生稻米。”张平说,现在正是再生稻收获季节,每天都有农户送稻谷来加工。

张平从事大米加工行业已有近20年。他在镇里流转租种了70亩稻田,一季中稻,一季再生稻。“再生稻和普通中稻不能混起来加工,因为价格不一样。”张平说,米厂加工后的再生稻大米,每公斤卖到5.6元,比普通中稻稻米贵0.6元。

价格差异源于品质差别。“再生稻米有糯香,口感也好,懂行的人吃得出差别。加上不用农药,更加绿色环保,所以受到市场欢迎。”李旭东说。

在荆门一些超市的粮油专区,记者发现,不少消费者选择购买标有“再生稻”的大米,价格每公斤12元到20元不等。

李旭东坦言,毛李镇再生稻种植面积和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但产业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随着再生稻推广种植规模的提升,如何擦亮再生稻米品牌,将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甘勇 孟静 通讯员 蔡代明 周璇

编辑:曹春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