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媒体看沙洋】三峡土家族村的产业梦想与实践

12-17 11:47  

阅读提示:沙洋三峡土家族村是我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这些年来,通过兴建产业园、多元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走出了一条移民新村发展新路。

三峡土家族村位于沙洋县城南郊,是我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近年来,通过建设村级产业园,曾经一穷二白的落后村,一跃成为经济发展先进村。

三峡土家族村的产业梦想照进了现实,并进一步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建产业园

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三峡土家族村三峡移民产业园,沙洋多福食品有限公司厂房内正忙着生产松花皮蛋。

2017年,三峡移民产业园一期厂房建成并投产,沙洋多福食品有限公司在2018年入驻之后,收购农户的鸭蛋生产松花皮蛋。

52岁的余兴月之前一直在深圳打工,去年回到家乡,进入多福食品有限公司上班。余兴月说:“因为年纪大了,在外面也不方便。回来可以照顾老人,这儿离家近,就在家门口,一年可以增加两万多块钱的收入。”

两年时间,沙洋多福食品有限公司为三峡土家族村集体增收21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个。

沙洋多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危国勇介绍:“其中有一部分是贫困户,在我们这里每个月大概能有3000元到4000元的收入,还有一部分已经脱贫了。我们企业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峡移民产业园总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共建厂房5栋,一期厂房2栋占地3900平方米,以22.4万元每年租给多福食品有限公司使用;二期厂房3栋,其中2栋租给弘扬箱柜制造有限公司使用,租金13.6万元每年,厂房占地2520平方米,1栋厂房占地700平方米,以3.5万元每年租给沙洋益康餐具使用。2020年8月建成冷库725平方米,以5万元每年租给多福食品有限公司使用。

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党支部书记杨祖安告诉记者:“我们招商定位是无污染的环保型企业,整个园区建成后,可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40多万元,为移民解决就业岗位60多个。”

借势发力

构建多元产业发展格局

三峡土家族村是移民村,原巴东县三峡库区5个乡镇、13个自然村的村民于2000年迁入沙洋范家台监狱,命名三峡大队;2008年1月移交至沙洋镇管辖,命名三峡村;2009年9月正式批准成立三峡土家族村。全村国土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3公顷,现有村民392户、1510人。

建制以来,如何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走出一条移民新村发展新路,是三峡土家族村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峡土家族村村委会给出的答案是:借势发力,扬长避短,构建多元产业格局,创新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让农民变社员、变股民、变职业农民、变产业工人。三峡土家族村先后成立了5家合作社,带动村民330户、1000余人,流转土地2500亩。流转土地的农民也成为社员获取租金,还能成为股民参与土地收益分红。

村里以规模化经营和招商引资出让经营权的方式提升土地产出效益,村级集体经济得到盘活,提升了集体收益。2008年三峡土家族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2014年启动土地流转后达到8.6万元,通过4年改革突破,2018年达到48.8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0万元。

“我们借助政策的优势,先后争取移民、民宗、农口等部门资金,建立了蔬菜大棚、加工车间,进行了民居改造,形成了特色民居、特色产业、特色文化。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形成了资金和项目的集聚效应。” 杨祖安说。

目前,除三峡移民产业园外,三峡土家族村拥有露天蔬菜基地1000亩、蔬菜大棚基地230亩。同时,利用土质优势,大力发展“半夏”产业,引进锄禾生态农业公司,已建成“荆半夏种源研究基地”、“教学科研基地”及“锄禾基地”等一批科研基地,流转村民土地面积达800余亩,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土家休闲旅游观光业也在逐步发展,已建成三峡土家风情园20亩、星级农家乐34家、农家乐示范点5处,新建葡萄长廊200米、樱花长廊1400米。


来源:荆门日报(记者 付永锡)

编辑:曹春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