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百姓笑脸上的幸福答卷——沙洋县拾回桥镇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02-01 15:13  


王前秀:丁岗村村民,因患病致贫,2015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村委会介绍,在拾回桥镇韵想服饰有限公司经过培训做起了缝纫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在产业奖补政策支持下,其丈夫在家种植14亩优质稻,开挖了7亩稻虾田,家庭经济收入逐年增加,2017年实现脱贫。

全昌荣:东风村村民,因孙子患先天性心脏病,2015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经村委会介绍,在格美肥业公司找到了新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在产业奖补政策支持下开挖了4.3亩稻虾田,家庭年收入5万多元,彻底摘掉贫困帽。

包士贵:塘坡村村民,因妻子、儿媳患病,导致家庭贫困,2017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利用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发展稻虾连作、养鱼养鸭,同时,儿子到荆门务工,通过努力奋斗,不仅还清了历年欠债,还有了积蓄。2020年家庭总收入达到12.9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袁洪斌:王桥村村民,自幼患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2015年被纳入贫困户。在扶贫政策扶持下,这个从小的“药罐子”得到救治,身体逐渐好转。在家门口开了个小店,在屋后林下养殖土鸡,同时自学电器维修手艺,帮助邻居维修小家电,替村民代缴水电费及通信费,生活有了盼头,生命有了新色彩。2019年不仅自己脱贫,还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热心肠”。

胡玉军:杨场村村民,因家人患病,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在党的扶贫政策扶持下,承包水库,流转闲置土地发展稻虾连作、养鱼,还干起了“牛经济”,收入似芝麻开花节节高,自己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蒋官云:马新村村民,因儿媳患大病,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在政府和村“两委”干部帮助下,蒋官云将自家田地流转给合作社,并到合作社务工,儿子在荆门也找到了装修的工作,2019年实现脱贫,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阅读提示

拾回桥镇地处沙洋县西南方,辖17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4.29万人。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该镇始终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持“靶向治疗”,采取“输血”“造血”相结合的模式,“挖穷根”“治穷病”“改穷业”“挪穷窝”“兜穷底”……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稳步开展,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5户2759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老山村、塘坡村两个贫困村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摘帽出列,给贫困群众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

讲政治、强担当,

凝聚起磅礴的攻坚力量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拾回桥镇委、镇政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脱贫攻坚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按月召开扶贫专题党委会,定期组织驻村工作队及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着力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担当担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起了磅礴力量。

该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始终坚守脱贫攻坚一线,靠前指挥,主动作为。党委书记张军遍访贫困户,及时协调解决贫困户反馈的合理诉求43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村,不脱贫不脱钩。全镇19个村(社区)驻村扶贫工作队24名队员、293名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扎实开展入户走访,为群众纾困解难。

强产业、稳就业,

让贫困群众端稳“饭碗”

拾回桥镇积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端稳“饭碗”。

积极引导664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稻虾连作、优质稻(优质油)、蔬菜等产业发展,鼓励全镇50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618户参与运营,在塘坡、老山2个贫困村培育10名致富带头人,带动85户贫困户实现增产增收。积极落实《沙洋县支持发展稻虾种养产业扶贫实施办法》,出台产业奖补政策,累计奖补发展产业贫困户269户,奖补资金55.5万元,奖补有带贫机制新型经营主体3家,奖补资金4万元。实施“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累计贷款1895.22万元,贴息57.5万元,帮助423户贫困户发展产业。该镇还重点孵化培育桥河、新河、东风蔬菜基地和马新草坪基地、老山花椒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技术培训、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马新村依托草坪产业合作社,打通产业扶贫渠道,吸纳务工村民200余人,其中带动贫困户蒋官云等35人到合作社务工,实现村民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

抓紧抓实就业扶贫。促进自主务工就业,该镇积极对接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实现务工需求和招工需求精准对接,2020年实现务工就业1024人;为帮助在家贫困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增设保洁员、护河员等公益性岗位6类163个,签订劳动合同,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按月发放工资;落实就业帮扶政策,根据《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激发内生动力的若干措施》,落实生活补助328人次,补助金额6.56万元,落实交通补助266人次,补助资金14.42万元。

积极推进消费扶贫。该镇组织8家供应商申报产品19个,上线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产品8个,实现销售额77.82万元。通过“扶贫832”平台和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采购农副产品,完成采购14027元。

加快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自2015年以来,该镇实施扶贫专项资金项目41个,落实资金570万元,新建扩建道路、水渠,加固桥梁,提升产业,惠及贫困户323户696人。

加强培训,宣传典型。以拾回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载体,搭建扶贫帮困平台,“扶智”与“扶志”并重,组织贫困户参加育婴师培训、失能护理培训、农业技术培训,提升贫困人口务工就业技能。深入挖掘脱贫典型事迹,开展脱贫典型评比,组织宣讲会讲述脱贫故事,营造脱贫光荣氛围,激发了贫困户依靠自身努力脱贫的内生动力。自拾回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以来,共计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12场,惠及农户2417人次,惠及贫困户263人次;开展残疾人专题培训,惠及贫困残疾人63人次。针对妇女开展各类护理培训、家政服务培训4场,惠及301人,其中贫困户33人。

精准帮扶、精准施策,

坚决攻克贫困最后的“堡垒”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质量。拾回桥镇委、镇政府以背水一战、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和干劲,兜牢底线,织牢社会保障网,完善机制促攻坚,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坚决攻克贫困最后的“堡垒”。

义务教育有保障。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要求和资助政策,开展3—20岁适龄人口失学辍学情况排查。自2015年以来,全镇累计资助困难学生1688人次,补助资金124万元。2016年以来,累计资助中高职学生298人次,补助资金70.3万元。

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镇18个村卫生室均按“四室一房”要求,配齐配强医务人员和医疗设施;全额或定额全覆盖资助居民医疗保险费用,确保应缴尽缴;严格落实“985”健康扶贫政策,实行“一票制”和“一站式”结算报销方式,建立起“四位一体”医疗保障体系。自2015年以来,累计享受健康扶贫报销政策7525人次,报销金额2152.3万元。扎实开展大病集中救治及慢病签约服务工作,组建县级、乡镇、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三级联合签约团队6个,签约医生51人。截至目前,全镇在家常住贫困人口周期内签约2676人,体检1870人。

住房安全有保障。开展贫困户住房安全鉴定,张贴住房安全有保障报告书,为贫困户累计改造危房238户,补助资金306.6万元。全镇易地搬迁48户48人,截至目前已全部搬迁至沙洋县集中安置点居住。

饮水安全有保障。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针对特殊年景和季节性缺水情况,在接龙自来水厂建设反冲池,在丁岗村新建蓄水池一座,全镇自来水使用覆盖率在95%以上。全面开展饮水安全排查摸底,确保群众安全饮水的水量、水质和用水便捷度、供水保证率百分百达标。

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实。落实五保低保政策,符合政策的低保贫困户178户、五保供养特困对象69人全部纳入了低保或五保供养范围。落实残疾“两补”政策,该镇现有建档立卡残疾人168人,分别按照100元/月和50元/月标准为其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关注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持续开展针对性帮扶。落实养老保险政策,为16—59周岁的未脱贫人口代缴养老保险100元/人,累计代缴1168人次。及时发放健康扶贫补充医疗救助基金28人次,救助金额27万多元。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拾回桥镇委、镇政府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为己任,不停顿、不松劲,继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5大产业带发展,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机结合,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高质量、不返贫、可持续,以全胜之姿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拍摄后记

岁末年初,记者多次来到拾回桥镇,下田地,进工厂,用镜头记录一个个普通贫困户的脱贫故事,感受脱贫成效,见证小康面貌。一个个乡村实现了华丽蜕变,大棚蔬菜基地一沟连着一沟,标准化精养鱼池碧波荡漾,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不少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

在东风村,靠在外打零工生活的全昌荣笑了,他高兴的是,经村委会介绍,在格美肥业公司找到了新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在产业奖补政策支持下开挖了4.3亩稻虾田,家庭年收入5万多元,彻底摘掉贫困帽;在王桥村,因病不能干重活的袁洪斌笑了,他高兴的是,在扶贫政策扶持下,能在家门口开个小店,在屋后林下养殖土鸡,生活有了盼头,生命有了新色彩;在杨场村,因家人患病致贫的胡玉军笑了,他高兴的是,在党的扶贫政策扶持下,承包水库,流转闲置土地发展稻虾连作、养鱼,还干起了“牛经济”,收入似芝麻开花节节高,自己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这张张笑脸的背后,是千家万户贫困群众满满的幸福感,是拾回桥镇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的生动写照。可以预见,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未来这张张笑脸将更加灿烂、更加美好!


来源:荆门日报 记者 朱舜 通讯员 刘强 刘姣 图/文

编辑:曹春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