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夙愿梦成真 此心安处为人民——读《习近平调研指导过的贫困村脱贫纪实》

02-26 09:37  

脱贫攻坚,在千百年来治国理政的发展史上,从来都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大事、难事,更何况对于当今幅员辽阔、拥有14多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更可谓不可思议。然而,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之下,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人民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我国仍然能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更能够按计划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无疑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阅读《习近平调研指导过的贫困村脱贫纪实》一书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脱贫工作始终的关怀与坚持。正如书中所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早在1997年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宁夏调研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工作之时,就曾经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的贫困所震撼,提议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荒漠地,建设新家园,并亲自命名为“闵宁村”。现今,搬迁至此的6万多西海固人,“走出山区,走进平川,走向小康,走向富裕”,在经过20多年不懈的苦干之后,已将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的“金沙滩”。2016年7月,一直牵挂着西海固移民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此考察调研,他充分肯定了移民搬迁的显著成效,祝愿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以说,脱贫攻坚的工作是辛苦而漫长的,西海固人20余年间兴建家园的脱贫之路,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依靠的正是党始终不移的坚强领导,正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移的心系人民。

一、心系百姓,精准施策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2019年10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成立。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2020年7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展2020年脱贫攻坚督查工作。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出列,至此,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回顾脱贫攻坚几年来的重要节点与部署,可以看出,对于脱贫攻坚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有着清晰的时间规划以及精准的施政步骤。而在《习近平调研指导过的贫困村脱贫纪实》一书中,脱贫攻坚工作则又具体到了每一个贫困村。不同的村庄拥有着不同的历史,也拥有着不同的资源,更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因此,在脱贫攻坚中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如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十八洞村,就因村里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虽然山奇水秀、景色宜人,但因为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再加之交通的闭塞,这里的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然而,随着脱贫攻坚以来进村道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修建,现在十八洞村成为了“九曲十八弯”的曲径通幽之处,村里的旅游经济发展了起来,日均接待游客更是达到了2000人以上。与十八洞村相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过的每一个贫困村的脱贫途径,也都是结合自身优势的精准施策。即所谓“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搬则搬”的因地制宜。此外,如湖南凤凰县的菖蒲塘村还注重鼓励技术能人“土专家”不断引种试种新品种,成功后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仅村里成立的“女子嫁接队”开展的技术输出服务,2019年创收就达889万元,实现了产业增收。可以说,每一个贫困村的成功脱贫,都是各村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并灵活应用于脱贫实践中的有益尝试。

精准施策来源于心系百姓、心系人民,因为只有真正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够不是为一时完成任务,而是以长远为计。在脱贫攻坚中各个贫困村“立足本地资源,积极发挥比较优势”的做法,正是确保贫困村资源得以盘活,并由此激发当地贫困人口凭借自身努力而实现真正脱贫的重要举措。

二、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

脱贫攻坚,既是宏大的,可以载入史册、彪炳千载、关乎全局的伟大壮举,同时又是细琐的,需要具体到一时一地、一家一户、一餐一饭的普通日常。因为,只有每一户百姓的安居乐业,才能带来国家整体上的繁荣富强。脱贫攻坚,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成为了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而与此同时,每一个贫困村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每一个鲜活而具体的人更有尊严的生命体验,也同样带给人深深的触动。

在《习近平调研指导过的贫困村脱贫纪实》一书所记录的贫困村中,有许多都是少数民族聚居村,其中,如十八洞村和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等地的村民,就用当地的民歌,传唱着今昔变迁。“在过去贫困的日子里,十八洞村传唱的更多的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头多。不通公路水和电,手捧金碗莫奈何。’现如今,脱贫攻坚使苗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八洞村的苗歌又唱出了生活的甜美和喜悦:‘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单身娶媳妇,日子乐悠悠。’”同样,班彦村的村民以前用“花儿”唱出忧伤,“山大呦沟深的是班彦,十年的庄稼是九年旱,连年受灾的心悬,提起个窖水是心里寒,不由得叫人们心酸……”,现今则用“花儿”唱出喜悦,“山大沟深的沙沟山,不受得寒苦了,干部和群众呀齐上阵,平川里拔起了新村。心肝花腔子里放实了,栽哈个摇钱的树了。习总书记到来3周年,百姓们高兴地花儿哈漫了……”。民歌的传唱,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过去的艰难与辛酸是切实的感受,而今的快乐与欣喜则是更加真实的体会。“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但之前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教育难、就医难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百姓没有了后顾之忧。向前看,则有“美丽乡村”,破旧的住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奋斗的结果迎来了脱贫致富的现实。于是,民歌里的曲调也随之欢快,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心声,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赞歌。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一心为人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庄严的承诺,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信任和拥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和肯定。“中国脱贫的巨大成就蕴含多重世界意涵,其探索与实践给解决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思路,为共建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诚然,在每一个贫困村的脱贫路上,都能见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这样的决心不被艰难困苦所击退,也不为纷繁变局所迷失。这是因为“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本源。如“脱贫攻坚以来,菖蒲塘村党委及时创新党建方式,狠抓政策落实,用实干苦干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说是党员干部带头扛起了责任”。党员贴心地为群众引路、服务,百姓办事有人管,村“两委”说话有人听,村里自然是和和顺顺的。与此同时,村里的翻天覆地的脱贫变化,也使得年轻的党员干部更愿意回到乡村,扎根乡里,在工作中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一心为人民”,现今,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了胜利,但干部群众都没有松口气的想法,下一步仍要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坚持精准扶贫和防止返贫两手抓,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稳定脱贫;二是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在基层的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可见,干部和群众的齐心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正是中国创造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的牢固根基所在。

2021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同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苗族村民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看到乡亲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总书记十分高兴。他曾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说:“我们还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

脱贫攻坚的成果来之不易,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渭源县古元堆村调研指导时曾说:“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真挚的话语带来无限的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天,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已如期完成,在未来的发展中,更要让这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抒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王雨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