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大跃进”?

05-10 09:35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发生的“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大跃进”呢?

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为了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党中央在1957年冬提出了15 年赶超英国钢产量的发展目标,在1958年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当时被称为“三面红旗”。它们的提出和推行,表明党力图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实践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

反右派斗争后,党认为这场斗争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经济建设应该搞得更快一些。为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党中央、毛泽东酝酿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图为:1958年5月5日至23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举行。会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图为群众举着“三面红旗”标语牌游行。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

自1955年下半年后,毛泽东一直在探索如何以较高的速度来发展经济。从1955年底到1956年初,他提出各行各业都要反对右倾保守思想,在经济建设上实行多快好省的方针;为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他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在整风反右中,毛泽东更加确信1956年的反冒进是错误的。在1957年九十月间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指责反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和“农业四十条”,给右派进攻以口实。这次会议只讲多快,不讲好省,实际上改变了八大确认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党的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党中央于1957年10月25日公布了全会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的社论,要求“有关农业和农村各方面的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这是党中央提出“大跃进” 的先声。

社会主义阵营内的赶超浪潮,也推动我国领导人对“大跃进”的发动。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此前不久,苏联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这既给全世界社会主义者以巨大鼓舞,也一度引起西方国家的震惊和危机感。莫斯科会议对国际形势作出了“社会主义在向上发展,而帝国主义却在衰退”的过于乐观的估计,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肯定和接受赶超发展战略的同时,相继提出各自的赶超目标。苏联提出要在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提出中国在15年钢产量赶上 或者超过英国。随后在12月召开的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刘少奇代表党中央致词,向全国人民宣布了15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口号。

“大跃进”产生的影响

“大跃进”期间,全国人民意气风发,艰苦奋斗,要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所作为,这种精神是可贵的,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尖端技术的研制,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许多工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布局和发展的。但是,由于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足,对掌握经济规律和科学知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搬用战争年代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指导经济建设,加上党内领导层的民主生活不正常,党未经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提出了许多违背科学的高指标,结果事与愿违,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教训非常深刻。


来源:《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

编辑:曹春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