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捕鱼人”变“养虾人” ——沙洋县马良镇退捕渔民转产见闻

05-24 14:31  

阅读提示:2018年,沙洋县、钟祥市率先在全省开展重点水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几年过去了,在各种政策的帮扶下,“捕鱼人”彻底转换了身份。

立夏以后,阳光一下子从明媚变成炙热。与之相反的是禁渔后的汉江江面——很平静。

沙洋县马良镇,一个靠近汉江的乡镇。以往人们讲靠水吃水,所以这里渔民非常多,靠近汉江边的村庄,大部分村民家里都有或大或小的渔船。

2018年,沙洋县、钟祥市在重点水域实行禁捕退捕,靠水吃饭的渔民割了船、走上岸,开始谋新业。

三年过去了,在各种政策的帮扶下,原来的“捕鱼人”有的成了打工人,有的成了“养鱼人”“养虾人”……近日,记者就采访了这样两位“养虾人”。

图为李如刚在稻虾田里补渔网

“鱼王”的选择

还没有种水稻的稻虾田,远看像一口鱼塘。一个人站在小木船上,手拿一根竹竿,随意地一划,船就向前窜出好远。

“这是我的稻虾田。”刚补完虾笼的马良镇襄河村8组村民李如刚跳下船说,“几年前听说要退捕,我就开始流转土地。”

从李如刚记事起,他就跟着长辈划着船在汉江捕鱼,那种“水上漂”的生活,他过了大半辈子。和大多数渔民一样,世代捕鱼为生对李如刚来说是一种传统。

“最开始捕鱼就和电视里演的一样,一条小船,一张网。”李如刚说,刚开始捕多少鱼,完全靠运气。

为了能多捕鱼,李如刚不仅向老渔民请教,还仔细观察,几年下来,汉江马良段内哪一块、哪一个湾有什么鱼,他心里一清二楚。别的渔民捕不到鱼的地方,他总能捕到,久而久之,周边的渔民都称他为“汉江鱼王”。

一年又一年,小木船换成了10米的大船,渔网不用收撒,夜晚船上亮着大灯吸引鱼群,然后用电打鱼……“捕鱼手段是先进了,但是能捕到的鱼并不多。”李如刚说,记得汉江以前还有刀鱼,味道鲜美,现在几乎看不到这些鱼了。

鱼的品种越来越少,鱼的数量也逐年下降。  

本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以捕鱼为生了,2016年,李如刚听说渔民可能要退捕。退捕意味着要告别“渔民”这一身份,这让他始料未及。

不能捕鱼了,上岸后干什么?一没有学历、二没有技能、三年纪大了,靠什么维持生活,李如刚陷入了迷茫。他也打听了外出打工的情况,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发展农业生产。

2016年,他流转了50多亩田,种了一季小麦。请人种、打药、收割……几个月忙下来,一算账才赚了3000元。

“幸好当时还没有禁捕,不然生活都过不下去了。”李如刚说。

县乡两级开始宣传禁捕政策,禁捕势在必行。李如刚决定试试稻虾共作:“沙洋搞这个的多,收益好像还不错。”

说干就干,挖沟、进水、投苗……没有调水、没有算密度,天天都有死虾,捕鱼练就的划船技能也派上了用场:“水面上漂了一层死虾,我划着小船天天捞。”

收益可想而知。不甘心,第二年,他接着养,有了前面的经验,小龙虾成活率高了不少。

2018年夏,李如刚养的小龙虾上市了。与此同时,沙洋县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正式启动。

“我一大一小两条船都割了,算是彻底上岸。”李如刚说。

虽然心有不舍,但是稻虾田的收益坚定了李如刚上岸的决定。这一年,稻谷加小龙虾,李如刚家收入超过10万元。

“我缺的还是养小龙虾的技术和经验,不然收益应该更多。”之后,李如刚多次向养鱼大户学习养鱼技术,并参加了全市第一期退捕渔民小龙虾养殖技术培训班。

专家的讲解,让这个曾经的“汉江鱼王”茅塞顿开。“还是专家讲得好,现在很少死虾了。”李如刚说。

虽然2019年、2020年由于天气、疫情等原因,收入不理想,可李如刚还是坚持了下来。今年,他又拿出3亩田尝试养殖青蛙。“虽然比捕鱼累,但是心里踏实,明年我还要再流转些田,扩大稻虾规模。”李如刚说,这么大年纪还能在养虾上找到生活的目标,这是他没想到的。

记者手记:对于退捕渔民来说,转产所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汉江鱼王”李如刚在捕鱼上非常自信,改行养虾后并不是一帆风顺,即便这样,他还是打算继续养下去。在他看来,这是当下最适合渔民的转产方式。

“养虾”不比捕鱼差

见到马良镇襄河村6组村民曹学明时,他刚从集市上回来,一车小龙虾卖得干干净净。

“现在每天一睁眼就想今天去哪里卖小龙虾。”曹学明说,他现在有280亩田,主要种植大田作物,其中60亩稻虾共作田。

说起捕鱼,曹学明算是半路出家。曹学明家有4口人,可只有3亩田,想靠种田养活一家人显然不现实。几十年里,他跑过运输、挖过沙……反正什么赚钱,他就干什么。2000年后,他买了船跟着老渔民学着捕鱼。

烧柴油的渔船在汉江里跑得飞快,电瓶、渔网的组合也让捕鱼变得更简单。可毕竟是半路出家,收益虽不错,但是曹学明总觉得比老渔民还是差一点。

“捕鱼时间很灵活,收益也不错。”曹学明说,晚上捕鱼,白天还会做点别的生意增加收入。

2017年,曹学明通过渔政人员入户宣传等渠道得知沙洋县重点水域将于2018年实行禁捕。

“既然政策不允许,就要谋其他的出路。”曹学明说,当年10月,他参加了县水产部门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班,稻虾共作技术引起了他的兴趣。

回村后,曹学明找到村干部说要流转土地。2017年底,他流转120亩田,并建了20亩稻虾基地。

沟挖好已经12月了,曹学明想都没想就买了1.5万元的虾苗投了进去,很快田里就出现了死虾。眼看着死虾越来越多,开春后,他又买了1万元的虾苗投了进去。

小龙虾一天天长大,到销售时,市场价格并不高。曹学明打算缓一缓再卖,谁知小龙虾还没来得及卖,又死了一批。

这时,曹学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用到实际中,痛定思痛,他开始请教养殖小龙虾的同学、农业部门的水产专家……在专家的帮助下,曹学明的小龙虾越养越好。

2019年,曹学明种田养虾收益超过10万元。当年他又流转了土地,扩大了稻虾共作面积。不仅如此,他还成立了曹学明家庭农场。目前,曹学明家庭农场作为市级退捕渔民从事渔业转产联系点,经营规模已达280亩,其中稻田养虾面积60亩,仅2020年农场纯收入就达24万元,

“养虾真不比捕鱼差,我想对每一位退捕渔民说这话。”曹学明说,今年他计划新增20亩稻田,使家庭农场稻田养虾面积达到80亩以上。

记者手记:船割了,有些渔民无法适应,有些渔民则适应得很好。曹学明就适应得比较好,他说,主要是因为他在捕鱼的同时,还做了其他很多事情。不能捕鱼只是影响了收入,但并不是没有出路。他研究各种对退捕渔民的优惠政策后,认为发展农业产业正当时,所以他不仅养虾,还种植高产水稻,一年的收入不比捕鱼差。


来源:荆门日报 记者 彭文洁 通讯员 蒋金山 文/图

编辑:曹春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