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为什么要修三峡工程?

05-27 08:52  

气势磅礴的大坝横亘长江,垂直起降的升船机上下接驳,启闭有序的五级船闸迎来送往,嵌入坝体的发电机组轰鸣不已……穿行在三峡大坝坝区,大国重器的脉动清晰可感。然而,要不要修三峡大坝,曾一度引发国内大论战。


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长江防洪提上议题

长江水患,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沿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害淹地四千七百五十五万亩,死亡三万三千人,京广铁路一百天不能正常运行。历史上每次灾害,都给流域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国家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长江防洪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决定立即开展三峡工程的规划工作,并于1955年请来苏联专家组及航空测量队。中苏联手,开始了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三峡勘察。

图为:洪水爆发后的城镇

三峡论证开始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会议,与会人员在需不需要修建三峡大坝,能不能修建三峡大坝,这个工程是不是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是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而在三峡坝址选择上,问题更加复杂。在论证的过程中,各方意见相差甚远,中苏专家在选址问题上也是各抒己见。各方意见相持,一争就是4年。

1958年2月26日,周恩来离京飞抵汉口,他先后到南津关坝区和三斗坪坝区两个可供选择的三峡大坝坝址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只有修建三峡大坝,才能从根本上防治洪水可能产生的大灾难,但这是一件十分复杂而需要全面论证的事,必须慎重对待,所以在三峡大坝没有修建之前,决不能放松加高培厚堤防和分洪工程等治标工作,有了三峡大坝,也还要修堤防汛。

图为:1958年周恩来总理登上三斗坪中堡岛,与随行专家共同研究三峡工程坝址优选方案

1958年3月25日,在听取周恩来同志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后,《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在成都会议上通过,同年4月5日获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意见》提出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三峡大坝正常高水位的高程应当控制在200公尺(米)以内。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

再次重新论证

1986年4月,中央领导和有关方面视察三峡后,中央和国务院下达了15号文件,责成水电部负责,重新组织对三峡工程的全面论证工作,并重编可行性报告供中央决策。艰难复杂的重新论证开始了。

经过了一次又一次地论证、再论证、审查、再审查,最终方案1986——1992年的方案出炉。方案针对“三峡建库后会不会因泥沙淤积而变成泥库”、“水库蓄水会不会诱发地震”、“库区百万移民能否妥善安置”等问题,展开论证,这次论证的基本结论是∶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这是一个更成熟的方案,一个真正"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

图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示意图

最终方案通过

1991年8月3日,在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审查委员会通过了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的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尽快决策兴建三峡工程,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44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至此三峡工程论证获得最后批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策过程终告完成。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三峡工程从这一瞬开始走出梦境。

三峡工程完工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动工修建;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2019年12月27日,三峡升船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三峡工程最后一个单项工程完成;2020年11月1日,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截至2020年底,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61次,拦洪总量超过1841亿立方米,极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2020年,三峡电站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三峡河段年货运量超过1亿吨,比蓄水前提高6倍,运输成本下降近四成。

图为:三峡大坝泄洪


来源:综合人民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日报、新华社、《周恩来传》 

编辑:曹春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