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前后,特区发展在路径抉择上出现“瓶颈”。经过5年多的发展,4个经济特区在工农业产值、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上都出现了较大的增长。但是,需要看到的是,这些成绩取得的同时,特区发展也出现不少亟待纠正的深层次矛盾。比如,深圳便出现了过度依赖基础建设、过度依赖政策优势、消费资金增长过快、产品出口创汇缓慢等突出问题。由于问题比较严重,以至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较为浓重的“特区失败”论调,有人甚至公开提出,经济特区是国家的包袱,要背到何时。此时,经济特区该怎么走下去,是继续靠“铺摊子、赚差价、要政策”来发展,还是走出一条立足于自身奋斗的新路子呢?这无疑成为特区下一步发展的破题之处。面对这种情况,谷牧责无旁贷地站了出来。
1985年2月,他出面组织召开深圳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会上,他深入分析了深圳特区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认为深圳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一定要做好产业调整和转型,必须“爬好一个坡,更上一层楼”,按照中央要求,真正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外向型综合性的经济特区。”在这里,谷牧担心引起海外媒体注意,让他们产生过度联想,没有明确提出深圳发展的路径要进行调整和转型,而是巧妙地用了“爬坡”一词来表达这层意思。此后几年中,谷牧多次利用“爬坡”理论来督促和推动特区的各项工作,使之逐渐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指导各个特区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
来源:人民网
实习编辑:李晨昕
责任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