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开国大典:你未必了解这些故事

01-04 08:58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我们结束了被侵略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70多年过去了,此刻再回看,依然热血澎湃。

隔着屏幕,还可以感受那份开天辟地的辉煌与荣耀!

开国大典背后都有哪些动人故事?国庆节重温这些震撼……

01

几经修改的毛主席画像

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但你知道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悬挂的那幅毛主席画像,直到9月30日的深夜仍在修改着。

绘制毛主席画像的主笔是周令钊,当他接到这一任务时,距离开国大典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与同事讨论后,最终决定采用“中共七大”会场上用的像作为模板。

经过反复修改完善,9月30日晚,周令钊等人终于完成绘制工作。

这时,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发现了问题,并表示,开国大典,毛主席的风纪扣还是扣着好。

然而此时距离开国大典只剩下十几个小时了,画像已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周令钊和夫人陈若菊连夜赶到天安门,在30多米高的城楼上,架起两个临时绑在一起的梯子,爬上去仔细地修改着。

10月1日清晨,当共和国的第一缕晨曦照亮天安门城楼的时候,周令钊终于完成了他的工作。整幅画像足有6.4米高,宽5米,高悬于天安门城楼之上,这个高瞻远瞩的伟人脸部稍侧,微带笑容,目光仰视,正注视着一个古老国度的新生。

02

“九头鸟”与八盏大灯笼

盛典当天,有30万名各界人士和首都群众会聚在天安门广场。

如何让现场的每一个人听清楚震撼世界的宣言呢?

当时的广播是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音量非常小。为此,曾经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把九个喇叭焊在钢板上,一排三个,一共三排,俗话叫“九头鸟”。

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多个“九头鸟”大型扩音器,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收藏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内的”九头鸟“扩音器

除了扩音器,城楼上悬挂的八盏大红灯也有故事。

天安门城楼原有的六角宫灯,既小又破,落满灰尘,根本无法适应“张灯结彩”的政治任务。为此,舞美队的队员精心设计了20幅方案供上级挑选。其中,八盏大红灯笼的方案得到了周恩来的认可。

这八盏灯笼的尺寸非常大,它们每个高2.23米,直径2.56米。

负责布置天安门的钟灵曾经这样比喻:“我甚至觉得,每一个灯笼的里面可以坐得下四个人一起打扑克。”

由于灯笼尺寸大,再加上是手工制作,四个人合做一盏灯笼也要用20个小时左右。为节省时间,制作人尹作滨师傅带着徒弟们把材料搬运到城楼上的大殿中,现场施工。

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到天安门城楼上检查开国大典布置工作时,扎制八个大红灯笼的工作才接近尾声。

03

那抹红,永记心间

那首歌,激荡人心

开国大典当天,毛主席按下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

当崭新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共和国上空,华夏儿女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人们难掩内心的澎湃,一起迎接祖国母亲的新生。

升国旗,奏国歌,检阅三军,礼炮齐鸣。

天安门广场上的30万群众涌向金水桥边,地面上的步兵、炮兵、骑兵铿锵行进,战机带弹受阅,从城楼上方呼啸划过,举国欢歌,共观盛举,交相演奏出一曲英武有力的军歌。

天安门广场成了红旗的海洋

一切都是简朴的,却又是热烈的。

1949年10月1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百年梦圆。共和国带领着她的人民,以坚定的步伐,开启了新的中国之梦。

今天,重温这些震撼人心的时刻,方知一切美好都来之不易。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李晨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