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湖“拆围”告捷, “护水”之路还有多远?

08-01 09:43   云上沙洋  

阅读提示:呼吁多年,关注多年,整治多年,长湖围网养殖终成历史:102处、66756亩围网全部拆除。但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关于长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的综合治理战役,正徐徐拉开大幕;治理与开发并重、构建长湖生态旅游目的地之路,正亟待探索和开拓。

船行在湖面上,一阵阵波浪迎面打来,溅起的水花调皮地打湿了衣裳;没有了过去常闻到的异味,看不到围网的一丝踪迹,越往湖心行驶,水质越好;不远处,几只白鹭从水面掠过,身姿轻盈……这是7月6日上午,记者随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沙洋县后港镇荆南村一组吴家湾水域看到的情景。

“长湖水出现浪打浪,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态修复。过去密密麻麻的围网层层拦截,浪哪里打得起来!”采访团成员、市环保局局长贺晓军欣慰地笑道。

“长湖沙洋境内共有围网102处,围网养殖面积66756亩,围网长度98.654万米,涉及后港镇、毛李镇21个村(居),入股围网养殖渔民603户、2824人。如今,长湖围网养殖已成历史!”沙洋县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良洪表示。

“长湖围网拆除后我们对水质加强监测,从今年监测数据来看:1至4月长湖水质均为三类水体,5月份为五类,6月份为四类,具有不稳定性。但总体讲,与“拆围”前相比,水质有了很明显的改善。”沙洋县环保局局长杨京北介绍。

长湖位于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和洪湖)流域上游,是我省第三大湖泊,地跨荆门、荆州、潜江三市。水域总面积为22.5万亩,其中沙洋县境内13.65万亩,占60%以上。上世纪80年代末,为提高水产品质量,各级政府号召并鼓励沿湖群众开发湖泊大水面精养。长湖水域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质极度恶化,生态修复能力逐年下降。长湖水质长期监测结果为劣五类,属重度污染,严重影响了旅游、灌溉、调蓄、生态、湿地等功能发挥。

长湖“拆围”成为“老大难”问题,引起多届省、市人大代表关注和呼吁,荆门环保世纪行活动亦多次聚焦长湖,呼吁督促问题尽快解决。

2016年6月,沙洋县启动辖区长湖“拆围”工作。截止今年1月25日,随着最后3处3900亩围栏围网养殖的全面拆除,该县长湖“拆围”攻坚战全面告捷:102处围网全部拆除,20多年围网养殖历史宣告结束。长湖,从此开始回归“人放天养、捕捞生产”的生态渔业。

而长湖完成“拆围”,并不是为工作画上句号,而是长湖流域综合整治的开始。初战告捷,未来我们无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为防止围网反弹,今年2月至6月,沙洋县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专班,组织人员分片对长湖断桩、残网、笼网、地笼子进行清理拆除,取缔笼网、地笼子等非法渔具231部。与此同时,《长湖智慧湿地建设总体规划》已经编制,长湖湿地远程监测系统已启动建设,监控中心建设预计今年8月完工。下半年,该局将在长湖设立5个无线远程监控探头(后港镇港口村、三咀村、黄歇村,毛李镇长湖村、窑场村),构建长湖湿地无线远程监控网络系统。

总投资22亿元的长湖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已通过国家环保部评审,成功纳入“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央储备库。长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目前已完成了可研批复。4月25日,环保部委托中国环科院对已入库项目进行复核筛选,该项目从C类提到了A类,各项前期工作正有序展开。

众所周知,影响长湖水质的主要污染源除了过度围网养殖外,生产污水、工业废水、农业生产等因素,均对湖泊产生较大影响。长湖水环境治理及其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如何让长湖及其流域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有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完善市、县、镇、村、组和河、湖、湾、汊管理网络,织密长湖责任网,并形成长效机制,齐抓共管,形成“九龙治水”的合力。

长湖“拆围”后渔民上岸收入锐减,沿岸村组人多地少,同时还要承载生态保护的压力。这些不能“靠水吃水”的“渔民”未来路在何方;如何把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长湖生态旅游目的地;做好长湖这篇大文章,从而拓宽沿岸群众收入渠道,让群众在保护生态中受益,这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章辉 王燕 毛凯)

来源:荆门日报

责任编辑:李梅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