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财政局关于 印发《2022年全县财政工作要点》的 通知

02-22 15:27  








沙财办发〔2022〕2号            


沙洋县财政局关于            

印发《2022年全县财政工作要点》的            

通      知            


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股室、各财政分局: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做好全年财政工作,现将《2022年全县财政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沙洋县财政局            

                        2022年2月18日            



2022年全县财政工作要点            


2022年,全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省、市、县经济和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重要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化财政部门政治属性,继续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做实财政收入,切实优化支出结构;全面落实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不断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积极化解隐性债务,着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全力促进沙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            

1.旗帜鲜明讲政治。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市委九次全会和县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真正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引领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财政工作的政治站位、理论站位、时代站位。聚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等重点,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精准化,强化督办落实,提升财政执行力。            

2.全面加强财政系统党的建设。实行党建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推动党建任务落实落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重大问题和个人有关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定期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抓好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切实维护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不断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在全局党员中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推进党员信息化管理。运用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业务,逐步推动组织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开展迎接党的二十大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和联学联做等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做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工作。            

3.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将意识形态工作做到“七个纳入”,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抓实巡视问题整改。认真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干部思想动态分析,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重点加强QQ群、微信群的管理,做好舆情监测,积极稳妥做好突发事件和热点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            

4.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严字当头,推进清廉财政建设,以铁的纪律守牢廉政底线。围绕关键领域、聚焦关键岗位,加快完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利运行机制。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好重大事项报备。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业务日常监督机制,着力防范财政资金管理风险。用好执纪监督“四种形态”中的第一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            

5.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开展财政系统业务知识竞赛和“我讲我的业务”等专题培训,着重学习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突出能力培养。采取挂职学习、轮岗交流等形式,做好人才培养管理工作。加强干部日常基础性工作的管理,做好退休同志人文关怀。进一步加强日常内部管理,提升基层财政便民服务水平,进一步巩固规范化乡镇财政所创建成果,认真开展“五好财政分局”建设。提高基层财政队伍素质,提升服务水平,树立财政良好形象。            

二、全力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6.做强做实财政收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依法依规加强收入征管,着力提高收入质量,不定期召开财税联席会议,做好收入督办协调。对税收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前瞻性和准确性。跟踪分析开发区企业、三大支柱产业等重点企业,动态掌握重点税源变化。加强总部经济企业、乡镇重点税源企业跟踪监控,配合各镇、各部门做好引进总部经济企业服务。加强涉税信息采集,进一步做好税收共治工作,切实落实协税护税、综合治税的税收治理职责。            

7.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建立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分配机制,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节用裕民。严把支出关口,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主动对接上级有关政策、项目和资金,争取省、市在财力补助、专项资金分配、重大项目试点等方面给予倾斜。            

8.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严格落实“三保”政策,将“三保”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足额编列、不留缺口。严格支出秩序,严格对照国家和省政策规定的“三保”保障清单,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足额保障。严格落实规范后的公务员工资津贴补贴政策。            

9.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积极兑付到期债券本息。拓宽筹资渠道,按期兑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合理申报再融资债券,缓解偿债压力。对新增专项债券,及时与项目单位签订还款协议,明确项目单位还本付息责任,及时归集专项债券项目收益用于还本付息,防范专项债券到期兑付风险。加强新增债券督办检查。实现专项债券绩效自评全覆盖,组织开展政府债券资金专项督办检查,确保新增债券资金不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用于既定项目资本性支出。指导项目单位建立债券项目台账,防范化解债券资金管理使用风险。持续开展债务信息监测。            

10.完善常态化直达资金管理机制。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坚决执行、完善机制、严格监管、强化支撑”的原则,确保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加快直达资金分配下达、支出进度,及时核实、处理预警信息。            

三、助力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潜能动力            

1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惠企政策常态化兑现机制,全面落实“认定类”惠企政策兑现要求。完善“一窗受理分办、部门审核把关、财政兑现资金、信息及时反馈”的工作流程。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开展早春行、企业家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不断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整改。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用,扩大担保业务规模,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难题。            

12.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好中央、省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突出抓好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物资保障、困难行业、阶段性增值税减免、社保费免征等税费政策落实。继续抓好深化增值税改革、增值税留抵退税和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落实。做好“清单之外无收费”,进一步加大“免申即享”的范围和力度。做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宣传解读,提升纳税人、缴费人获得感、满意度,提高减税降费工作实效。            

13.加大中小微企业援企纾困力度。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增信功能,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小微“三农”主业力度。大力推进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用好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贷款,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便利度、时效性,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14.支持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配合主管部门尽力争取政策和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作用,调动企业产业改造升级的积极性。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创新性研究,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5.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支持打好碧水保卫战,加速推动水污染防治相关项目实施进度,加强项目监管,提高项目绩效。加快水污染防治,支持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保护饮用水水源。争取省市绿色基金支持,用好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支持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            

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16.支持推进健康沙洋建设。继续把疫情防控摆在财政支出的优先位置,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资金需求。支持实施居民新冠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及医联体建设。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合理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            

17.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确保全县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做好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准备工作,确保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分担和调整机制,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            

18.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资金等,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退捕渔民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帮扶。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突出做好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            

19.落实救助救济政策。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和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政策。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20.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严格落实各类优抚对象优待抚恤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退役金、退役士兵安置、军队离休干部待遇保障工作。落实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政策。            

21.积极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保持教育支出强度。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使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22.支持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加强文体事业发展资金管理力度。按照各级文化体育事业资金管理要求,加强对文化体育事业资金的监管,推进群众体育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助推体育产业发展,督促职能部门有效推进文体项目建设,确保资金投入安全有效。            

23.做好住房保障工作。规范保障性住房资金使用。加强对保障性住房补贴的全覆盖,实行应补尽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加快项目施工进度。科学设置绩效评价指标,由项目单位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年度项目绩效目标整体评价。            

24.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农胜社区“大党委”建设,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共建共治之策。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            

五、全面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5.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持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有保障水平。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对“三类”重点对象进行了动态监测,健全帮扶机制,防止规模性返贫。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将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切实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探索建立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统筹可支配财力,切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            

26.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认真开展农业保险专项检查,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健康发展。推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后港镇小龙虾养殖基地示范片建设,健全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特色产业。            

27.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及沈集镇彭帅美丽乡村项目,力求高标准打造我县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完善新形势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规范项目申报审批程序。健全和完善民主议事制度,把财政奖补资金用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上。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长效管护机制。加强“以钱养事”资金管理,加大对物化投入项目的跟踪监督力度。同时,县、镇、村三级共同发力,相关部门和单位协同配合,形成强有力的指导运转体系。            

六、统筹推进财政改革            

28.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根据省财政厅出台的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完善项目入库评审和滚动清理机制,所有预算支出以项目形式纳入项目库,建立以项目为基本单元的预算管理机制。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严控预算调整和调剂事项;加强三年财政支出规划的滚动衔接性,发挥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的机制,压缩结余资金规模较大的部门年度预算安排。进一步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加快统筹使用收回的存量资金,尽快形成实物支出量。            

29.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协调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拓展至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延伸到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逐步覆盖所有财政资金,构建全方位、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备条件。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严格绩效目标审核。对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督促各单位实现绩效目标、落实绩效主体责任。开展多层次绩效评价。指导部门开展自评,实现部门自我管理,完善财政重点评价和再评价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和时效性。逐步建立资金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规范绩效信息向社会公开的范围和形式,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            

30.加强国有资本资产综合监管。做好国有金融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保值增值、防止国有金融资本流失。正确履行出资人职责,完善治理结构,健全风控体系,全面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制度体系,健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做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2021年度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年度报告和2021年国有资产综合报告工作。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清理,推动闲置资产共享共用,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31.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对采购代理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推进采购代理机构“记分管理”模式,将代理机构的监管由定期转向常态、由事后扩展到事前。完善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整体联动机制,建立定期检查、督办、反馈、通报等制度,在全县形成优化政采营商环境的工作合力。督导采购人落实好在采购需求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乡村振兴方面的主体责任,落实好预留中小企业采购份额、价格扣除等评审优惠政策,保障中小企业取得更多政府采购份额。            

七、全力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            

32.加强法治财政建设。治环境建设,形成财政干部学法、遵法、守法和用法的浓厚氛围。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落实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统一发布制度,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审核和合法性审查评估评选工作。规范财政执法行为,细化执法流程,严格执法程序。坚持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认真组织实施全市财政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广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财政政策的知晓率。深入推进财政“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33.规范预算收支管理。科学确定收入预算,强化跨年度预算平衡,确保年度间财政收入均衡、稳定。加强直达资金管理。按照“扩大范围、完善机制、严格监管、强化支撑”的原则,加快资金拨付,确保资金直达惠企利民。坚持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和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并重原则,防止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完善县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建设,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优化往来资金拨付流程,在规范管理的同时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34.高效规范开展财政评审工作。加强流程管理,提高评审时效质量。建立和完善县本级材料价格信息管理体系,做好工程量清单备案,实行正、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完善对评审中介机构考核及奖惩机制。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的研究制定,增强标准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35.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加强财政重点专项监督检查,对省、市、县重大项目资金的申报、审批、分配、拨付、使用及绩效管理开展监督,确保中央和地方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地。对县直部门预算单位在执行财经纪律方面,形成常态化监督检查,坚决维护财经纪律和财经秩序。依法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扎实推进内控建设,完善制度和优化业务流程有机结合。把内控流程和控制措施固化和嵌入到业务系统中,突出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政策执行等重点领域、核心业务、重点环节风险防控。            

36.加强会计监督管理。贯彻落实会计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推进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健全会计人才培养、评价、使用体系,激发会计人才创新活力,全面做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工作。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和代理记账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引导和规范会计信息化健康发展,服务财政管理工作全局和我县经济发展大局。            

37.加强预决算信息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进一步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拓展公开范围和内容,完善公开模板,统一预算信息公开格式,提升预算公开规范化和透明度。            


































 沙洋县财政局办公室                  2022年2月1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