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的起源与风俗

08-22 08:55  


一提到七夕

不少朋友认为

七夕

是纪念牛郎织女爱情的节日

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情人节”

鹊桥会、定情、看着星星互诉衷肠、收礼物

……

其实

不完全正确

那么

七夕起源是什么?

还有哪些风俗习惯?

大家一起了解下

七夕

这个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吧

↓↓↓

七夕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又称乞巧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节普遍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它承载着关于牛郎与织女的古老爱情传说。那么这个节日是如何起源的呢?在七夕节到来之际,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七夕节的由来!

01传说完整由来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大东》里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最早出现“牵牛”、“织女”二词的记载,但没有故事因素。据考证,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而情节又较为完整且最早的作品。曹丕《燕歌行》也有“牵牛织女遥相望”之句。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荆楚岁时记》中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就较为完整而更富有神话意味:“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又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至此,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爱情悲剧故事才归于完整。

02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早在远古时代,古人观察星象发现天上有两颗被银河相隔,但是又非常明亮的星星,结合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背景,分别叫作牛郎星与织女星。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命历序》:“日月五纬俱起牵牛”,《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昬翼中,旦婺女中”。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03对时间数字的崇拜

七夕除了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之外,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很强的时间感。我国古代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间,七数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即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此外,因“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算盘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数。“七”,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04节日习俗:古人如何过七夕

纵观我国古代的七夕风俗,节日气氛浓厚,习俗风尚十分兴盛。下面小编讲几件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习俗,来看看古人如何过七夕?

1.乞巧节

在古代姑娘们为了能够有像织女一样的心灵手巧,会在这一天进行拜仙乞巧、斗巧等主要节俗活动,所以七夕这个节日又称乞巧节。七夕斗巧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2.拜魁星

每逢七夕节,在女子们纷纷乞巧的时候,男子们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要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称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3.宋代儿童节

七夕节也是宋代儿童的节日,妇女乞巧求福,儿童乞文得乐。

宋代民间崇尚果实、茜鸡和磨喝乐。茜鸡就是以茜草熬鸡。“磨喝乐”又名磨合罗,其名来源于音译梵语。磨喝乐原是佛教中的一位神灵,6岁出家,是一位童佛。

宋代人以此制成一种婴儿、幼童形象的土偶泥人、蜡像和进贡皇帝用的金偶,用于祭祀牛郎星和织女星,兼具乞巧宜男的涵义。因此民间就有许多小孩儿手执荷叶,装扮成磨喝乐的样子嬉戏玩耍,南宋赵师侠《鹊桥仙》词曰:“摩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

来源:钦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