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三峡村: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

12-29 08:45  

三峡土家族村位于荆门市沙洋县城南郊,是荆门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23年前,来自恩施州巴东县库区5个乡镇13个村的千余名土家族村民搬迁到这里安家。如今,该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村级产业园,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游相结合,2023年村集体收入超70万元,移民们在平原新家园里实现了“移得出”“能致富”。

寒冬时节,记者来到了江汉平原腹地的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采访。一进村口,就看到移民广场北边墙上的一幅地图,上面记录了村民搬迁至江汉平原安家的全景路线,这是三峡土家族村全体村民的共同记忆。

2000年,恩施州巴东县五个乡镇13个村整体移民到沙洋县安家。村党支部书记杨祖安指着广场中心的一条渔船感叹道,一条渔船,承载着移民们的全部家当,寄托了村民们的乡愁,更是一种激励,见证了土家儿女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三峡土家族村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17亩,现有村民401户1601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205人。村民宋朝德回忆说,当初来的时候,正巧碰到下雨,尽管满身泥泞,大伙都斗志昂扬,为新家建设出力。

从高山到平地,从峡江到平原,离开的是故土,迎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土家汉子在高山种惯了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对平原种地反而不适应。村党支部书记杨祖安说,好在村民们勤劳,当地政府和百姓也热情,大伙很快就学会平原作物的种植要领,依靠种棉花赚到第一桶金。

从一穷二白的小村,到如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70万元,杨祖安说,三峡土家族村人这一路走的也并不轻松。为了能更好地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荷包鼓起来,村集体多渠道争取资金和项目,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2008年,三峡土家族村根据本村土壤特点,以每平方米1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集中流转土地架设钢构大棚,配套建设好沟、渠、路后,再以每平方米4元的价格,招引有实力的合作社前来规模化经营,逐步确立了村子的产业发展主导方向——大棚蔬菜种植。

2016年,村集体又利用积极争取到的第一笔200万元移民后扶资金,开始谋划建设产业园,先后建设标准化厂房5栋、办公用房4套,高标准配套厂区沟渠路、绿化、亮化,产业园于2020年全面建成投用,先后引进沙洋多福食品有限公司、沙洋弘扬箱柜制造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入驻,企业年产值近亿元,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近60个。

沙洋多福食品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进驻三峡土家族村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多福皮蛋畅销全国,年产值4000多万元,也为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村民余兴月原本在外打工,现在就在多福公司上班,离家近,年收入2万多元。

村党支部书记杨祖安告诉记者,现在全村3000多亩土地已全部被流转,集中进行蔬菜种植、稻虾连作等,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产业兴旺,三峡土家族村的村貌也靓了起来。近年来,三峡土家族村先后投入600万元,硬化了村里的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并统一对各住户的房屋外墙色调、屋顶吊檐、木制门窗等风格进行改造,保留土家族原始风貌。

此外,村里新建土家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和依水而傍的吊脚楼、采摘园、生态垂钓、土家美食巷、手工作坊等,把土家文化和农业休闲观光体验相结合,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村民李大姐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平原三峡,幸福花开”,这八个字是三峡土家族村移民们的真情实感,他们说“平原三峡”四个字代表着他们的由来,“幸福花开”则是和他们心中的石榴花紧密相连。如今三峡土家族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称号。

来源:垄上行

编辑:李晨昕

审核:舒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