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弯弯连四方

07-18 15:07   云上沙洋  

阅读提示:沙洋县高阳镇辛巷村采取争取项目资金、自筹、发动在外成功人士捐助等办法,先后筹资400多万元,修建了近20公里的村级公路。全村13个村民小组都通了公路。公路的修建,引来了外面的“金凤凰”,辛巷村村民从此走上了致富路。

2015年底,沙洋县高阳镇辛巷村陆续引进了两家生态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们将土地流转后,家庭收入大幅提高,70多户贫困户先后脱贫,有的已过上了小康生活。短短两年多时间,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7月10日,记者驱车前往辛巷村进行了探访。

进入辛巷村,一条平坦的水泥路映入眼帘。车行驶在路上,平稳而轻快。道路两旁栽满了女贞、桂花、香樟等树木,郁郁葱葱,散发着阵阵清香。田间有不少白喉鸟在觅食,偶尔还有不知名的鸟儿掠过。一大片稻田周围用铁丝网围着,养殖基地里一排排生态网箱整齐划一地摆放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不时出现一些小小的身影在游动……

在位于辛巷村7组的沙洋县鸣盛生态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记者碰到了正在忙碌的合作社负责人黄志杰。黄志杰是位90后,大学毕业后曾在广州、深圳、江浙一带打工。2015年,他通过朋友介绍,与家人来到辛巷村考察,发现这里农田水利资源不错,村级公路四通八达,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当年底,由村委会出面做工作,黄志杰对当地村民的土地进行了流转,成立了合作社,开始了他的种植养殖业。他投资10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水蛭养殖、稻虾连作、特种鱼养殖基地等。

“你们看到的那些网箱,里面养殖的是水蛭。铁丝网围着的是稻虾连作基地,用铁丝网围着是为了防止龙虾跑出来……”黄志杰介绍,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特别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近几年,水蛭养殖的经济效益非常好,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养殖基地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

“这得益于村级公路的修建,要想富,先修路。”辛巷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华深有感触地说。辛巷村有13个村民小组,居民380户,耕地面积4900多亩。因为资源有限,加上交通不便,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农活交给家里的老人,导致农业发展缓慢,村民收入低。

为改变这一状况,辛巷村“两委”班子想办法,谋发展。从2014年开始,村里采取争取项目资金、发动在外成功人士捐助等办法,先后筹资400多万元,修建了近20公里的村级公路。“为确保质量,在村道建设中,村委会一班人轮班守在施工现场,严格按设计办事。目前,13个村民小组全部通了公路,且质量较高、路况很好。进村的主道宽4.5米,到组的村道宽3.5米。因村民居住分散的原因,村道尽管弯弯多了些,但都是相连的,进出十分方便。”李德华开私家车载着记者在村道上体验。

公路的修建,引来了外面的“金凤凰”来此安家落户。熊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鸣盛生态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先后落户辛巷村,吸纳了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用工高峰期时有200多名村民在合作社打工。记者来到7组李义松家,66岁的李义松介绍,他家有13亩田,两个儿子外出务工,老伴也已64岁,种田力不从心,辛苦一年下来,除去种子、化肥等支出,收入也就2万来块钱。2016年将土地流转后,农田补贴与租金有1万多元。他和老伴在合作社打工,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一年有4万元左右。“早、中、晚合作社还提供免费工作餐。劳动强度比种地轻松多了。”李义松笑呵呵地说。

李德华说,目前辛巷村流转土地1200多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村民得到土地流转费800元/亩,合作社优先聘请当地村民到基地打工,村民每月可得2500元左右的薪酬。此外,土地的所有权是村集体的,土地流转后,合作社每年上交10万元给村集体,用来改善和完善村级公共基础设施。

土地流转给土地增了值,也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2014年,辛巷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80户248人,到目前已减少至8户17人。(本报记者 陈中德 陈素钰 特约记者 杨启荣)

来源:荆门日报

责任编辑:李梅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