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我的家

09-17 17:23   云上沙洋  

阅读提示:潘健忠是沙洋县纪山镇金牛村4组一位普通的村民,三年前他建起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几年来,他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自己的农场,把农场办得风生水起。家庭年收入直线上升,带着家人奔上了小康幸福路……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8月23日,记者走进沙洋县纪山镇金牛村4组,通村水泥路两旁的稻田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我们要采访的是村民潘健忠,3年前,他与家人建起了自己的家庭农场。3年过去了,他的家庭农场发展得如何?随记者实地看看吧。

当天天气晴好,空气中充满了稻香。不远处的稻田里,潘健忠正与大哥、侄儿忙着收割稻谷。请来的周师傅开着收割机正收割田里的稻谷。随着周师傅熟练地操控,一株株金灿灿的稻穗被卷入机仓,收割、脱粒、扬谷……一气呵成,收割机的底部不停地“排出”绞碎后的秸秆渣屑。割完一块稻田后,周师傅操纵收割机将打好的稻谷“吐到”停在一边的三轮车车厢里。装满一车稻谷后,三轮车赶紧驶离,送到专门的晒谷场上。记者随三轮车来到晒谷场上,只见潘健忠的爱人和大嫂赶紧将堆得像小山的稻谷散开晾晒。潘健忠说:“刚收割的稻谷得赶快晾晒好,这样,可保持稻谷干燥,不会生霉长虫,又香又好。”

今年50岁的潘健忠是重庆人,1996年携家人来此定居,一直以种田为生,自家原有20亩田和30亩堰塘。早在2008年,潘健忠就购买了插秧机、收割机等,他经常参加农机培训,技术非常好,农忙时节,经常帮其他村民耕种、插秧、收割。因为勤快、脑子活,潘健忠一家靠勤劳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们夫妇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深圳工作,并在深圳安了家,女儿也出嫁了,家里只剩下他与老伴两人。好在他的哥哥弟弟也先后来到金牛村落户,兄弟间也有了帮衬。

站在育秧大棚旁,潘健忠告诉记者,2015年,在金牛村村委会的支持下,他组建了沙洋县中春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00多亩水田、20多亩堰塘,主营水稻、油菜、小麦、莲藕种植和水产养殖。他先后投资十多万元修建了8个占地5亩多的育秧大棚。每年春节一过,他便与家人开始忙碌起来,每天待在育秧棚里育秧。秧苗分两批次培育,除了供自家200多亩稻田所需外,还供给村里其他村民。这既方便了村民,也给自己带来了经济效益。

在一处已收割完的稻田里,记者发现又长出了不少的青苗。潘健忠介绍,这是再生稻。原来,8月初早稻收割完后,再进行抽水、施肥,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稻,两个月后可再次收获稻谷。等稻谷全部收割后,就可种上油菜或小麦了。“一年两季,加上再生稻,一年的收成还是不错的。”潘健忠笑呵呵地说。

潘健忠将承包的20亩堰塘建成了莲藕基地,8月的荷塘一片碧绿,过不了多久,莲藕就可大量上市了。“我打听了,今年莲藕的行情不错。”潘健忠乐观地估计,除去人工成本等开支,这20亩莲藕基地今年将创利6万元。而自家的鱼塘以四大淡水鱼养殖为主,到了下半年成鱼就可大量上市。不少鱼贩会主动上门收购,根本不担心销路问题。

纪山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彭德山介绍,家庭农场,顾名思义就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几年,该村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连片种植模式,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劳动力相当缺乏。土地流转给土地增了值,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时,土地流转后,由经营者统一调配耕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农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可以说,家庭农场前景广阔。

“就拿收割稻谷来讲,过去人工收割,耗时费力,现在用上了收割机,一个人一天就可割完30多亩田的稻谷,而且收割、脱粒、扬谷等可同步完成。这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彭德山如是说。

谈到家庭农场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潘健忠告诉记者,经过这三年的探索与实践,他对农场的发展非常有信心,国家的政策也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他将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自己的农场。继续学习新技术,合理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狠抓质量,让城里人吃上绿色、生态、健康的农产品。(陈中德 陈素钰)

来源:荆门日报

责任编辑:李梅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