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六种模式”做强村集体经济

02-25 14:56   云上沙洋  

沙洋县地处平原,大部分村资源贫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近年来,为发展集体经济,该县结合各村优势,探索总结出发展集体经济的“三峡模式、老山模式、郭店模式、张池模式、孙店模式、卷桥模式”等“六种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能人带动巧将劣势变优势

由于引江济汉工程建设及蒙华铁路、枣潜高速等各种项目的实施,沙洋县有不少村集体的账上或多或少有了一笔征地拆迁费。

“不要让征地拆迁得到的钱在账上‘睡大觉’,各村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去发展集体经济。”沙洋县从上到下对拆迁费的用途有了共识。

发展什么产业?钱怎么用?用什么人?沙洋县将权利下放,各镇、村可根据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支持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农户”等捆绑式发展;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采取“公开推选”方式,大量引进能人当村支书,借助这些能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的优势来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管理,程序公开透明,村干部依照清单按流程办,不仅倒逼村干部在权力边界内履责,基层干事创业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还解决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集体资源资产处置难题。

在优选中,不少能人冒了出来。80后的杨祖安就是这样成为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村支书的。

近段时间杨祖安和别的人忙得不一样,经常在电脑旁一坐就是半天。原来,他正忙着为村里新建的厂房和对外开放的QQ趣味农场招租。

“将新建厂房租出去,闲置的5亩地改成趣味农场租给市民种植,村集体又可以增加一笔收入。”杨祖安说。

三峡土家族村拥有耕地面积3195亩,村民1510人,土地资源有限。杨祖安当村支书后,结合移民村的特点,提出了很多新想法:启动三峡土家族移民风情小镇建设,建厂房,办QQ趣味农场,整合资金兴建村级绿色食品产业园,(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发展有机果蔬、半夏、稻虾连作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实现了村民流转土地增收、进社区务工增收、技术支持增收。三峡土家族村“穷帽子”摘掉了,还一跃成为全国响亮的“文明村”。

和三峡土家族村一样,沙洋镇卷桥社区、拾回桥镇老山村也是大胆启用致富能人当村干部,才使集体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立足优势集体经济长足发展

“每个村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利用好了就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利器。”这几乎是沙洋县村干部们的共识。

纪山镇郭店村原本集体资源少,经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近年来,该村按照“迁村腾地置换空间,三产融合借势发展”的总体思路,借助楚文化资源,引进上海飞和集团,建设绿色生态、具有楚文化风格的宜居新型村庄。随后又引进规模企业15家,形成了以顶辣食品、南江味品、荆香食品、钟氏食品等企业为主导的食品味品产业区,带动年人均收入达28000多元,村集体年增收100余万元。

说起沙洋,外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油菜花。而作为观景区的曾集镇张池村,这几年以花为媒,以节会为平台,放大“油菜花”产业。统一种植油菜,在油菜花节期间进行销售;打造旅游观光“一条街”,组织村民筹办流水席和荆楚古法手工食品第一坊;与旅游公司合作,对景点进行重新布局打造,开启村企合作,扮靓“一片花”……一连串的高招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余万元。

郭店村有楚文化、张池村有油菜花。可曾集镇孙店村不仅没有资源,还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国家政策好,借着扶贫的东风,我们也能打个翻身仗。”孙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孙店村整合政策和项目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不足2万元增长到12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7000元增长到13000余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

有资源、有能人、有巧思,正是因为把准了“脉”,沙洋县才把劣势变成了优势,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新的发展。(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闵旭 罗中山)

来源:荆楚网

责任编辑:李梅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