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必光芒万丈,但走出至暗必不可缺。2月24日晚,浙江省援沙医疗队抵达我县,便正式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可能与我们想象不同,这支7人组成的医疗队并不直接负责救助感染患者,但在与这场疫情较量中,他们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身份是:追踪病毒源头的流调人员、核实病毒身份的检验人员、阻断病毒传播的消杀人员,他们同样是离病毒最近的勇士。
图片由沙洋摄协提供
3月10日,已过晚餐时间,经过近乎苛刻的消杀程序,记者走入浙江援沙洋医疗团队入住酒店。经过一番等待,终于见到这支不久才回到酒店的神秘队伍。虽看不清面容,但队员们棕红色的制服,以及绣有“浙江卫生”字样的臂章,却格外显眼,令人肃穆。此前,队员们并不愿意接受现场采访,记者采访后才得知,实为事出有因。原来,队员们到达酒店之初,就将住宿层规范地划分了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等,队员们要与外界人接触,都要经过层层严格的清洗、消杀,事后还要经过同样繁琐的程序才能回房入住。这是一支非常严谨、专业,且令人敬畏的队伍。
“我总负责,总体上把控。”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汪皓秋是浙江省杭州市疾控中心卫生检控中心主任,也是这支队伍的队长。他说话简练、逻辑性强、有魄力,无不透露出敢于担当、做事果决的行事风格,应该是长期职业要求而训练出来的结果。
“先把他们撤出来,他们太疲劳容易出问题”,汪皓秋告诉记者,到达当晚,他和其他3名医疗队检测人员连夜赶往县人民医院,在了解了实验室情况后,作出了第一个决定:让持续工作的3名本地检验人员休息,他们整体接管实验室。
接管后,汪皓秋对人员进行了分工。队员陈金堃针对实验室存在的问题,重新梳理了检测流程,根据实验室物理环境制定了标准作业程序(SOP),具体到每个房间布置及实验操作每步要求,以便队员能迅速开展检验工作。“李榛负责检查质量,平国华负责生物安全……”一系列的安排,当晚实验检验工作便更加有序地运转起来,为全县疫情防控赢取时间。
“实验室没有故事,有故事就是事故”,汪皓秋告诉记者,实验室只有重复的操作、复杂的图谱,工作枯燥乏味。也正因为工作枯燥、危险无形,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在来湖北之前,他早已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做足了准备,随车携带了3台正压呼气器、16个全面罩、120套滤棉、4部对讲机等各类防护器材,就是要保证队员安全。到达第二天,他将武汉两名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县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的检测人员集中组织起来,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和新冠病毒检测技术培训;与县疾控协商,紧急采购内涵式高压蒸汽灭菌器、核酸提取仪、过氧发生器等设备。所有的安排部署,只为实验室更加安全、高效地开展工作。
实验检测之初,受实验设备影响,队员只能采取最笨的手工操作方式提取核酸,一遍遍地离心,一遍遍地抽滤……经过两天不间断地轮班作战,264份积压库存的待检样品实现清零。新进的实验设备到位后,实验室检测效率也由最初的每天检测80多例提高到每天检测190多例,截至记者采访当日,他们已检测1529例样本。这些漂亮的数字背后,都倾注着他们大量的付出。
“家人担心是有的,但也都支持”,检验人员中,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陈金堃心里总抹不去湖北情结。疫情暴发后,在绍兴市疾控工作的他,通过网络和很多同学都加入了武汉大学志愿服务队,想方设法筹集各类医疗物资帮助湖北渡难关。当听说中心准备支援湖北,在当地已连续工作近一个月的陈金堃,又主动报名参加这支援助湖北医疗队伍。来沙后,他现在最大的幸福就是下班休息时,与相隔5岁的一双儿女视频。对于白天忙着辅导儿女网上在线学习、夜晚又要准备第二天教学教案的妻子,他只能把那份愧疚深深埋藏在心里。
绍兴疾控的陈金堃主任从实验室出来衣服全部汗湿。
“我们这支队伍力量很强”,汪皓秋在介绍这支队伍时,话语中充满了自信和感激。来沙洋近二十天,医疗队流调小组积极配合全县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研判,疫情得到有效遏制。虽然现在病例呈散发状态、越来越少,但是他们的流调工作丝毫未放松,仍然保持着对发热门诊的日常监测和对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医学观察。经过医疗队消杀小组的培训和现场指导,全县社会面的消杀工作也更加严格规范,无论是消毒剂的选择、配置,还是使用方式。现阶段,全县大型超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以及各级福利院等人员密集地方的消杀,都是他们关注指导的重点。
“我们能随时感受到党的鼓励和关爱,工作激情更加高涨。”采访当天,小分队党员通过视频连线,参与了援荆门疾控队临时党支部举行的重温入党誓词活动。1999年3月10日入党的汪皓秋更是过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政治生日,他告诉记者,他将带领这支医疗小分队,用实际行动来回馈沙洋人民,用他们的责任与担当,践行入党铮铮誓言。
来源:沙洋县融媒体中心 朱秀晖
编辑:曹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