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临近尾声。据北京市教委消息,8月15日起,北京高校学生可分期分批、错时错峰返校。各地大中小学及托幼机构也陆续公布了开学时间安排。全国大批学校的师生即将迎接秋季开学复课。
开学意味着人员的大量流动和聚集,必然给疫情防控带来新的风险。对学校和学生而言,返校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开学后如何安排校内的学习用餐住宿?学校出现疑似病例怎么办?一系列校园防疫问题急需科学指导。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对前期制定的相关技术方案进行了修订更新,印发了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后简称《技术方案(更新版)》),为指导学校有效防控疫情、确保教学秩序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
开学前:完善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学生不提前返校
现在离各地开学还有一段时间,学校和师生应如何未雨绸缪、做好准备?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技术方案(更新版)》要求,开学前,学校要落实各方责任、建立完善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制定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储备防疫物资、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等措施,并要求学生和教职工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方面,《技术方案(更新版)》强调,学校要在教育部门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加强与疾控机构、就近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沟通协调,配合属地街道(乡镇)、社区(村)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联防联控。此外,学校应当根据本地区疫情防控形势和学生来源特点,制定具体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细化各项防控措施。
《技术方案(更新版)》还指出,学校要提前做好消毒剂、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资储备。对校园内教室、食堂、宿舍等所有场所和使用的空调系统,学校应进行彻底的卫生清洁消毒。高校和托幼机构应在学校内设立(临时)隔离室,位置相对独立,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关于返校安排,《技术方案(更新版)》明确,学校正式确定和通知开学时间前,学生不得提前返校。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学生和教职员工返校时须向学校出示一周内的核酸检测报告。针对境外师生,未接到学校通知一律不返校,返校时按照有关要求向学校出示核酸检测证明材料,入境后严格遵守当地规定。
开学后:把好校门关,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可不戴口罩
据了解,与此前的版本相比,新出台的《技术方案(更新版)》根据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做了相关调整。具体落实到开学后的校园管理方面,《技术方案(更新版)》有哪些变化?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技术方案(更新版)》在严格要求日常管理和加强重点场所管理的基础上,取消了此前版本关于“学生宿舍床位重新分配,减少人员并拉开距离”“用餐桌椅同向单人单座并保持间隔1.5米”“每个宿舍居住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人均宿舍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每名学生(课桌)前后左右间距保持1米”等硬性隔离条件,更好地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全面复学复课。
同时,《技术方案(更新版)》对学校重点区域管控、校门管控及师生健康管理提出更加明确要求,明确了信息化条件下疫情防控的具体措施。其中,高校要把好校门关,教职员工和学生入校时查验健康码,保证入校人员身体健康;中小学校实行校园相对封闭式管理,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师生进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
开学后是否戴口罩,是众多师生家长关注的问题。《技术方案(更新版)》对此也给出了解答。对于高校,在校园内的学生和授课老师,可不戴口罩;中小学生应当随身备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级别的口罩,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无须佩戴口罩;幼儿在托幼机构期间不建议戴口罩。
防控风险: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机制
当前,我国的疫情虽然在整体上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局部地区仍时有确诊病例出现,开学复课的过程中,也不可对疫情放松警惕。因此,《技术方案(更新版)》特别强调了要重点做好应急处置。
《技术方案(更新版)》指出,学校所在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等级发生变化,应当按照当地疫情防控要求执行。学生和教职员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应当立即做好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并及时报告学校。高校要及时安排临时隔离室进行观察,由指定专人负责对隔离者进行健康状况监测及指导就诊。未设置校医院(医务室)的高校,应当就近前往社区或其他医疗机构进行相应处置。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严格按照“点对点”协作机制有关规定及时去定点医院就医。
如发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学校应该怎么做?《技术方案(更新版)》明确,学校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第一时间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要及时进行风险告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学校对接受隔离医学观察的学生和教职员工,要做到排查、管控、督导、宣教、关爱“五个到位”。教职员工和学生病愈后,返校要查验由当地具备资质的医疗单位开具的复课证明。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辑:曹春艳